安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宣帝的酒色财气(2)
五七八年六月初二,皇太子宇文赟正式即位。
父皇死了,自己一下子就成了皇帝,成了这个国家的老大。
这一刻,他已经等了很久。
他久被压抑的欲望一下子如江河溃坝,四下泛滥开来。
上台伊始,周武帝还没有下葬,他毫无悲伤的样子。父皇对他来说,就是快乐的障碍,自由的牢笼。现在,这个障碍排除了,牢笼散架了。他抚摸以前被棍棒殴打留下的伤痕,回想起父皇给他带来的恐惧、噩梦和伤痛,忍不住大骂道:“老家伙,死得太晚了!”
他急不可耐地检阅起父皇宫中的美女,强迫她们满足自己的淫*欲。
为了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乐,他越级提拔吏部下大夫郑译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把朝政全盘委托给他打理。
宣帝看着丧服之类,心情很不爽,于是就在二十三日,下诏让朝廷内外一律脱去丧服,换穿新衣。京兆郡丞乐运向周宣帝上疏,以为“葬期已经很匆促,葬事刚完就不穿丧服,太急了,不够妥当。”
宣帝对这个说法不屑一顾。
这个乐运也是个死脑筋,死的又不是你爹,人家儿子都不愿意穿孝了,你还搞什么假套局?不考虑领导的心情犯颜直谏,用个褒义词是“忠”,用个贬义词是“迂”。
宣帝开始害人了。一般而言,新领导上台,为了巩固自己地位,确立自己的权威,总要打击一批,提拔一批。
他把第一个打击的目标锁定在齐王宇文宪身上。
宇文宪是皇室宗亲,宣帝的叔父,位高望重,在朝中很有威信,这让宣帝感到很不自在。于是他决定干掉这个齐王。当然,如果能除掉宇文宪,对于满朝文武来说,不是杀鸡骇猴,而是“杀虎骇鸡”。那么大家对他这位新老板就会心生畏惧,就会老老实实服服帖帖。但杀人总是要有理由的,至少你得给他定几个罪名吧。宣帝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什么好招,于是他叫来宇文孝伯,对他说:“如果你能想法子除掉齐王,朕就把他的官职授给您。”
面对宣帝的威胁利诱,宇文孝伯不为所动。他叩头说:“先帝有遗诏,不许滥杀骨肉至亲。齐王是陛下的叔父,功高德重,是国家的重臣。陛下如果无缘无故地杀害他,那么我就是不忠之臣,陛下就是不孝之子了。”
宣帝借刀杀人的如意算盘没有打成,很不高兴,于是就又开始记恨宇文孝伯。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宣帝便和开府仪同大将军于智、郑译等人密谋,派于智到宇文宪的家里去伺探,诬告宇文宪有阴谋。
皇帝要想搞倒谁,问题还是很容易找到的。于智确实够“智”,很快给他扣了个“谋反”的帽子。当然这个完全是按照上级领导的授意给宇文宪“量身定做”的,而谋反就是死罪。
二十八日,宣帝派宇文孝伯传话给宇文宪,想任命他为太师,宇文宪表示推辞。
这表明,宣帝打算动手了。
兵法上讲,“欲擒故纵”。当然,这法子现在还在用,说明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斗争策略。比如某市长的问题暴露了,上面打算处理此人了,就先给调到省里,挂个副省长什么的。这个就属于典型的“欲擒故纵”。一般而言,这位副省长下一站就是监狱了。
宣帝派宇文孝伯召宇文宪,说:“晚上和其他王公一起来。”
宇文宪等王公们应召进殿,刚到门口,宇文宪就被单独领进去。宣帝预先在房子里埋伏了武士,宇文宪一到,就被当场捉住。
宇文宪自认无罪,极力争辩,宣帝就叫于智和他对证。
宇文宪的目光如火,于智理亏,心里发虚,吓得不敢抬头。
这时候,有人对宇文宪说:“以你今天情势,何必多说?
宇文宪这才明白过来:皇上杀自己,不是因为自己有罪,而是因为宣帝需要他死。所以任何的辩白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他手握重权,因为他功高震主。他活着,宣帝就睡不踏实,所以他必须去死。
想明白了的宇文宪不再作无用的争辩,他说:“死生有命,我难道还想活吗!只是老母亲还在,感到遗憾而已!”
宇文宪长叹一声,随后把朝笏扔在地上。武士们走上来,用绳子套住他的脖子,然后用力把他勒死。
宇文宪是朝中大臣,这样随便处死了,在方方面面也不好交待,虽说于智给他安了个“谋反”的罪名,但证据明显不足,难以服众。于是宣帝就把宇文宪的部下招来,要他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证实宇文宪的罪行。于是大伙就按照上级意图一条条地“揭发”起来。
我想到了后来的特殊历史时期,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整人。比如文革时期,最有名的“刘少奇案”,基本上就是按这样的套路炮制出来的。
刘少奇当时是国家主席,党的第二把手。在国内、党内都有着很高的威信。但某某某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就千方百计地罗织罪名,进而栽赃陷害。方法嘛,也是老一套。就是把有关人员都集中起来,先给刘少奇定上“坏人”的调子,然后要大家提高认识,站稳立场,划清界限,主动揭发这个“坏人”的问题。
当然除了诱供,也有刑讯。一般的人招架不住,就开始揭发了。不知道不要紧,让你说啥你说啥总会吧,说完了按个手印签个字,这就齐了。
于是刘少奇就变成了“叛徒、内奸、公贼”,从万众敬仰的领袖成了人人唾骂的逆贼。
“刘少奇案”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最大的冤案”。
“宇文宪案”也应该是宣帝在那个时代一手炮制的最大冤案。
在审理“宇文宪案”的过程中,宇文宪的许多老同事、老朋友、老部下都迫于压力,揭发了宇文宪的不少罪状,只有参军李纲,以死起誓,始终没有乱说。
“树倒猢狲散”,宇文宪从前的部属都作鸟兽散了,李纲却不离不弃,甚至在宇文宪死后,他还抚摸着棺木号啕痛哭,亲自将宇文宪埋葬。
“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李纲不落井下石,坚守住了自己做人的道德底线,这是令人钦佩的。
宣帝又杀掉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他们都是平时和宇文宪亲近的人。杀掉宇文宪时候就没有找到什么犯罪证据,杀王兴等人也是如此。
没有罪证不要紧,有罪名就行了。
密谋造反,有这个罪名就可以杀他们一百次了。
当时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冤枉的,称王兴等人为“伴死”。
“伴死”,跟我们现在的“躲猫猫”“被就业”“眼花了”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用不着什么理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死”和“伴死”没什么区别。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
小说推荐:《精灵世界的心灵大师》《少女的野犬》【破趣阁】【热趣阁】《我在无限游戏里封神》《贼天子》【手打小说网】《逢君》《重生之贵妇》《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