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隋朝》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
五十、虞世基弄权
我们再说朝廷这边。
武将在前线拼命,文官在朝中弄权。当然,弄权的只是奸臣。乱世出英雄,也出奸臣。
瓦岗风起,四方响应,朝廷的征讨又失败连连。这些不好的消息一个一个地传回江都,但最终却没有传到杨广的耳朵里。
为什么?因为朝中有个大臣不想让皇上扫兴。
这个大臣就是内史侍郎虞世基。
因为杨广厌恶听到不好的消息,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的奏报,虞世基都要事先“过滤”一下,把其中关于乱民反叛的、官军失利的等等内容,都要事先做一下艺术加工,然后再呈给杨广。他劝慰说:“鼠窃狗盗之徒,郡县官吏搜捕追逐,快要被彻底消灭了。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
杨广就喜欢听这样养耳朵的话,而说实话的就倒了霉了。如此以来,大家都学会了打哈哈,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因此外面的乱民四起,攻城略地,杨广并不清楚。
再说杨义臣击败高士达,并趁势收编了河北的几十万乱民,他把情况写表上奏皇帝。这回虞世基不知怎么疏忽了,忘了过滤;或者说是虞世基看了,认为这是一份能够让杨广高兴的捷报,不必要过滤,就把它呈上去了。想不到的是,杨广看后并没有为官军的胜利而高兴,而是对那个贼人“几十万”的数字忧心忡忡。他感叹道:“我原来没听说盗贼到如此地步,杨义臣降服的盗贼怎么这样多啊?”
虞世基的脑子就是好使,他马上回答道:“小贼虽然多,但不足为虑,杨义臣击败小贼,却拥兵不少,将帅久在朝廷之外,这样是最不适宜的。”
虞世基这话说得够阴的,乱民再多也不可怕,将帅在外面拥兵自重才更可怕,须要小心提防才是。
杨广认为此言很有道理,于是派人追回杨义臣,遣散他的士兵,乱民因此又重新强盛起来。
写到这里,一定有人忍不住要大骂虞世基这个奸贼,其实这位也不是胎里坏,人家也有着光辉的过去。
虞世基字茂世,会稽余姚人。父亲虞荔,是陈国的太子中庶子,所以虞世基也属于官二代。
虞世基小时沉稳安静,喜怒不形于色,博学多艺,能诗善赋。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虞世基也是一代书法大家,尤擅草隶。中书令孔奂见而惊叹,徐陵则夸他有潘岳、陆机之才。虞世基官运不错,从法曹参军事一直做到尚书左丞,曾为陈后主作《讲武赋》而名噪一时。陈国灭亡之后,虞世基归顺隋朝,文帝惜他是个人才,就任他为通直郎,在内史省值班,后来授为内史舍人。杨广即位后,对他更加礼遇,晋为内史侍郎。又让他专管机密,从此虞世基走进了领导圈子,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共同掌管朝政。
那时天下多事,四方的表奏如雪片般飞来,每天都有数以百计。杨广不喜欢在朝廷上断事,常常在入阁之后,才召世基去,口授旨意,然后让世基起草诏书。世基很是敬业,每天都要写上百张,而且从没什么遗漏错误,其精确严密令人赞叹。
六零七年,杨广被突厥围于雁门,战事不利。此时世基劝杨广提高赏格,亲自安抚将士,又下诏书暂停讨伐辽东的战事,杨广听了他的建议,军心这才重新振作起来。但雁门之围被解后,杨广许诺的赏赐没兑现,又不顾劝阻,执意下了讨伐辽东的诏书。
杨广的言而无信给了虞世基一计闷棍。后来,杨广又借故诛杀了大臣高颎、贺若弼等人,让虞世基更是心中惶恐,后背发冷。
君者,虎也。既然老虎会吃人,那么就要小心伺候,千万不能惹老虎生气。
从此,虞世基象换了一个人一样。他开始放弃自己的处事原则,开始努力地讨好和巴结皇上。到后来更是贪污受贿,残害忠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加入到了奸臣的行列。
史书上说虞世基相貌看起来深沉稳重,但这家伙后来却成了个十足的溜须拍马之徒。由于媚功一流,所以深得杨广的亲近喜爱。他的亲朋党羽凭借他的势力,卖官买狱,贿赂公行,其家门庭若市,因此朝野上下对虞世基都极为痛恨怨愤。内史舍人封德彝阿附虞世基,因为虞世基不熟悉为官的要务,就秘密地替他筹划,如何传布实施皇帝的诏命,如何迎逢顺从杨广的心意等等,都提前给他做好功课。群臣的表奏有偏离违背皇帝旨意的,都屏弃不上报;审理案件、实施刑法,大多引用严峻苛细的条文,刻意诋毁;凡是论功行赏,则极力抑制贬低。因此虞世基日益得到杨广的宠信,而隋帝国的政治日益弛废腐败。
纵观虞世基的人生轨迹,我们发现,他的前半生还算是个爽直正义之士,后来由于忽视了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政治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经受不起领导的批评和挫折的考验,被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俘虏,只讲金钱不讲信仰,只讲个人不讲国家,只讲享受不讲奉献,甚至完全背弃了当初的理想信念,从而在后半生走上了一条与先前完全不同的道路,最终堕落成为媚上的奸宄,祸国的佞臣。
对这样的人,我们往往是不能原谅的。
这里我想到了宋代的秦桧。
这个被后人骂得狗血喷头的奸臣,其实早年也是个忠义之人。公元1126年,金兵进攻汴梁,秦桧坚决主张抵抗,反对割地求和。在金人的威逼下,宋朝百官曾议废弃赵氏拥立他人以期自保,但秦桧却投了反对票。他被金人虏去后也没有确凿的变节之举。他忍辱负重为徽宗写乞和书,让我们想到了后来老签投降条约的李鸿章,其实他是替皇上背负投降的骂名。这虽然于己不利,但却是尽臣子的是职责。1130年完颜昌攻楚州时秦桧趁机逃回宋朝,因为和赵构有一段共患难的经历而受到重用。
秦桧的历史写到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败笔,但人生的变数实在难料。有些人因为长寿成就了伟业,有些人却因为多活了几年而造下罪孽。秦桧恰恰属于后者。步其后尘的还有汪精卫,汪起先也是革命志士,因行刺清廷的亲王而被捕,身陷囹圄而浩气不灭,曾令无数的国人为之击节。抗战初期更是信誓旦旦,号召“全民抗战”“焦土抗战”,但后来却一路狂奔投到日本人的怀抱里去了。中国人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你原先走错了,后来又改邪归正了,那么在盖棺论定的时候,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反过来,如果你先前乐善好施修桥补路爱老怜贫,后来又鬼使神差吃喝嫖赌来,大家便死活不肯原谅你。秦桧就属于后者,在他当政期间,一手制造了岳飞的冤狱,尽管他才学超人,并不遗余力地为朝廷奔走,为国家争取和平的空间,但仍然背上了千古骂名。长期以来,秦桧被视为出卖汉民族利益的最大的奸贼,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他的后半生的路走歪了,堕落了。我们记住了,至于说他前面做过什么贡献,对不起,我们没兴趣了。
我们再回到虞世基身上。
这时候,有人看不惯了,谁?治书侍御史韦云起。
他参劾道:“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蕴职掌机密枢要,掌管国家内外大事,现在四方告急,却不上报,盗贼的数量实际上已经很多了,他们将奏表修改删减,蓄意瞒报漏报,陛下既然听说贼少,发兵也就不多,因此双方力量众寡悬殊,去征讨往往不能取胜,因此使官军失利,而贼党却日益增多。请将他们二人交付有关部门追究处理他们的罪过。”
前面我们说了,虞世基是皇上的宠臣,又是弄权的高手。在朝廷上可谓是呼风唤雨一手遮天,自有一帮人围着他转,岂是一个韦云起能够参倒的。
很快,韦云起就受到大理卿郑善果的攻击:“韦云起诋毁诬蔑国家重臣,他所说的都不是实话,他诽谤诋毁朝政,妄自作威专权。”
虞世基是领导信任的人,说虞世基的坏话其实就是跟领导过不去。于是杨广就将韦云起降为大理司直。
看来说实话的总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古今亦然。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
安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