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有句话:出名要趁早。
早早出名,就等于提前拥有了人生的资本,提前占有比同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世界上不乏大器晚成之辈,但人们更羡慕那些少年得志之人。
李德林很小的时候就以才学而闻名,这也使得他能够很顺畅地步入仕途,并且受到最高领导人的青睐。可以说他是因才而名,因名而贵。反过来,他拥有的显赫地位又让他的名声传播得更远,使他的文章能够在国内流传得更广。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那时候资讯不太发达,李德林尽管大名鼎鼎,可也不能像我们现在的官员那样天天上报纸上电视,所以很多人对他还都是只知其名,只见其文,却没见着真人。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还以为“李德林”是一个古人的名字呢。
李德林因为梁士彦和元谐之流,经常表露出叛逆朝廷的意向,想在大江以南,与中-央对抗,于是就写了《天命论》呈给皇上。这既是给皇上提醒,也是给心怀不轨的大臣敲响了警钟。
李德林得知文帝平陈的志向后,就经常进献攻打陈国的计谋。开皇八年(五八八年),皇辇幸临同州,李德林因病不能随驾。皇上还特地下了一道诏书召他,信后亲笔写着:“攻打陈朝的事宜,最好你能亲自前来商谈。”
皇上怕李德林不能来,又对高颎说:“李德林如果因病不能来,最好你去他家听听他的伐陈方略。”
这足见文帝对李德林的重视,后来文帝把他意见建议都都转交给了晋王杨广。
李德林随辇驾归京,在途中,文帝用马鞭指着南边说:“等到攻取陈之后,应当用七宝服来装扮你,使你在太行以东,没有人赶得上你的荣耀。”
灭陈之后,文帝本打算好好封赏一下李德林,甚至已经下达了嘉奖令。这时候朝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有人对高颎说:“皇上出谋划策,晋王及各位将领,齐心合力攻占了南陈,现在却都一股脑儿地归功于李德林一人,各位将领一定会愤愤不平,并且后世的人,也会为您高大人惋惜。”
高颎也是平陈战役的指挥者之一,他对于李德林受此重奖也是深怀妒意,于是就入宫把这些言论告诉了皇上。文帝一想,也唯恐奖了李德林,冷了大家的心,于是就罢除了前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德林树大招风,他的倒霉运从此开始了。
起初,文帝在大象末年,把王谦原来的住宅赐给了李德林,文书已经签署下发了,后来因为其他的原因,皇上又改赐给了崔谦。为了让李德林满意,就让他另选择一套好的住宅,如果都不称意,还可以为他另外选址营建,并可寻找庄店来替换。”
于是李德林上奏,拿原来齐国的高阿那肱在卫国县八十个市店,替换王谦的住宅。
开皇九年(五八九年),皇上到晋阳,店里的人上书诉说道:“土地本是百姓的财产,高氏强夺了去,并在上面建筑房屋。”
皇上命令有司估价,付钱给百姓。
后来苏威奉旨从长安来,向皇上奏道:“高阿那肱是乱世宰相,因谄媚而得宠,强占民地,建筑市店出租。李德林虚构事实欺骗他人,蒙蔽朝廷,得以占为己有。”
李圆通、冯世基等人又进言道:“这些市店,收利如同食邑千户,请计算时日追回这些赃款。”
皇上因此责怪李德林,李德林请他们查看高氏的文簿记载,并说明原来打算换宅的心意。这时候,皇上的耳朵眼里早就给塞满了,根本容不得李德林分辨,当即下诏追回了全部市店分给当地的居民。
开皇十年(五九〇年),虞庆则等人从函谷关以东巡察而回,然后根据巡察结果对当时的基层组织提出了疑议,上奏道:“五百户设立一个乡正,专管民事纠纷,对人民没有好处。他们凭自己的爱憎徇私枉法,公开接受贿赂。”
皇上得奏后,就下令废除了“乡正”这一基层组织。
李德林又进谏道:“这件事,我本来认为不可这样做。既然已经设置了,又突然废除,政令不统一,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全然不是帝王立法的常理。我希望陛下对于这些总想随意更改法令的人,能够依法处置。不这样,人们就会议论不已。”
平心而论,李德林这个建议是不怎么样。古人早就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样说也有他的道理。李德林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设置立正的做法是不对的,当初就不应该设;现在既然设了,就不要改来改去的了。
李德林是从行政管理的延续性来说的,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够维护朝廷的权威。
李德林有点迂,有点不识时务。文帝对他有成见了,他还不知道躲远点,不知道闭上他的臭嘴。
文帝这下发怒了,他对着李德林咆哮起来:“你想让我做王莽那样的暴君吗?”
当初,李德林说他的父亲是太尉谘议,以此获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人暗地里上奏道:“李德林的父亲,去世时为校书,而他自己妄称谘议。”
这应该是一桩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又被翻出来了。皇上一看,这家伙太不诚实了,于是对李德林就心生厌恶了。
但李德林又犯了一根筋,还继续在朝廷跟皇上犯呛。
皇上因而数落他道:“你作为内史,掌管我的机密大事,就不应频频地干预政事,让人觉得你心地不宽阔。难道你没有自知之明吗?我正用孝来治理天下,害怕它废缺,所以立五教来弘扬它。而你却说孝出于人的天性,何必人为教化?这样看来,孔子就不该著《孝经》了。你又撒谎获取市店,妄加自己父亲的官职,我确实心怀忿恨,一直没有说出来。现在看来,你不适合在中央工作了,你还是到外面去吧。”
因此把他贬为湖州刺史。
李德林这才明白过来,皇上现在不需要他了。于是诚惶诚恐地叩拜谢罪道:“我不敢希望再任内史令了,只请给我一个闲散的官职。等陛下登封告成之时,好让我一观那时的盛况,然后在回到老家,我就死而无憾了。”
皇上没有答允他的请求,而是调他转任怀州刺史。
也该这位倒霉,他上任后,就遇到大旱,禾苗枯死,土地干裂。李德林就责成百姓挖井灌溉田地。但旱情太严重了,李德林空耗心血,枉废劳力,最终也没能取得抗旱斗争的胜利。
朝廷对此很不满意,李德林当年考评不合格,于是理所当然地被考司所贬。
过了一年多,李德林郁郁而终,时年六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大将军、廉州刺史,谥号“文”。
李德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抓住时机,失败的原因在于不知道急流勇退。
他一生笔耕不辍,临死时候还在撰写《齐史》,著作颇丰。所著的文章,编纂为八十卷,后来遇上动乱,只有五十卷流传于世。
说来说去,李德林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如果能生在太平盛世,他也许能在文学上和史学上有更大的成就。但作为一个在官场奔波的朝廷大员,还能有八十卷的文集行诸于世,这足以让人拍案惊奇了。所以说,无论如何,他的逝世,都是大隋王朝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一大损失。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
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第一时间更新《灯下隋朝》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