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土话有意思
回到农家乐,已经是晚上8:30了,老何精力旺盛,又和老板娘聊起了沙坡头,就像他站在黄河边问我为什么是天下黄河富宁夏一样,他又傻傻的问老板娘,沙坡头这个地名有什么特殊意义?老板娘露着牙笑笑说:阿不子,阿们也不是很清楚,兀,来这里的人都好奇,不少人问过这个问题。兀,阿不子,沙坡头子早得很了,老先人说阿们这儿就是腾格里沙漠的尾巴,兀那天高的沙坡子下面,就是兀的那河啊,沙子被塞住了,兀那河拦住了,沙子往天上窜,兀那叫“沙陀头”(“陀”有“阵”、“坚固”的意思),阿们一代一代人的胡传,兀那“沙陀头”传到今天叫“沙坡头”了。
我听了一琢磨,沙坡头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倒也很形象。
老樊在宁夏工作了一段时间,对当地的语音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能听懂,老何和广平像听听天书一样,两个耳朵直愣愣的,愣是没有听明白。都把目光转向我,求助我来翻译。我对他们说:老板娘的中卫话转换成普通话,其意思是:不知道,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来这里的人都好奇,不少人问过这个问题,沙坡头由来已久,老辈人说我们这就是腾格里沙漠的尽头,高高的沙坡下面,就是黄河啊,沙漠到此止步,被黄河迎头拦住,这个沙丘被大漠推动向前又黄河阻拦,形成很高的大沙丘,被称作“沙陀头”,(陀有阵和坚固的意思),时间长了,传叫了好几代人,传到今天口误成“沙坡头”了。
老板娘听我给他们翻译,脸红红的,怪不好意思的说:阿们这旮沓里的人都不太会说话,兀,你们也不要笑话。
我对她说:阿们也是中卫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们是我带来的朋友,对阿们中卫话挺有兴趣。
老何和广平对老板娘笑着点头,说:就是这个意思,免得老板娘误会,还以为我们取笑人家呢。
老板娘走了后,广平接着说:说到这里,我倒是注意到,你们这地方的语言也有特色,今天的老板称自己是阿们,我第1次听到这个话,这个字怎么写我都不知道?还有我们白天到黄河边转,你们把杨树叫做“窜天柳”,倒也特别。
说到这个问题,可是骚到我的痒处了,我是文科专业的,又是在宁夏大学上的学,对中卫的特色语音还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我先用中卫土话讲了个笑话:在宁夏,几个人坐在一起吃饭,但凡饭桌上有一个中卫人,那么话题多半会从中卫话说起:“来就来吆,还提的是点心!”
“来就来吆,还提的是点心”这句话,似乎最能代表中卫方言的本质:每个字的发音都有着浓重的地方味道,句子简短好记,读起来则朗朗上口。
他们三个听了都笑了。这个笑声对我是鼓励,我就来了劲,给他们讲中卫方言的来历。
中卫虽然地属西北,但方言是一个特例,它与周边陕、甘、宁等诸多省份的地方话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甚至与宁夏同一省份的吴忠、银川都迥然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如人称代词,就是阿们,阿在这里是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是复数,也可以是单数。带有元杂剧味道的还有“兀”的用法。这是个指示代词,指与说话者距离较远的人或物。兀个人别是个当医生的。兀呢,就是那里;兀些,就是那些;兀个,就是这个。比如,骂一个人做事不妥,可以说:兀是个半仙么。引伸义还有说“仙活”,就是做事不牢靠、靠不住。说一个人爱撒谎,不可信任,就说:你这个松,一天介嘁嘴狼牙的,也不知道在哪呢日鬼捣棒槌着呢,真是东门上说话西门等昵。
还有“呢吆”的普遍用法,听起来有些元杂剧的遗韵:比如,你吃呢吆?意思是你吃还是不吃;你走呢吆?就是你走还是不走。
中卫方言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自古以来,中卫地处边陲,一直是各朝各代扼守的边塞重地。为了充实边防,自明代起实行屯边制,朝廷地从山陕、冀鲁豫、江淮吴越等地动迁百姓来此,这些人中有军人、兵士、移民、罪囚及官吏、从眷等,他们与当地人杂居共处,所操的语言互相影响,形成了以秦晋方言为基础,杂以齐鲁燕赵语、江淮语甚至吴越川浈语等多种成分混合的中卫方言。
另外,中卫话语汇里有不少常用词历史悠久,有的出于《诗经》、《周札》,有的在《方言》、《说文》、《玉篇》、《广雅》、《广韵》等典籍中都可见踪迹。如中卫人常说的“拾掇”一词.在《诗经》中就有:“采采,薄言掇之”。中卫人说少喝一点酒用“少涨一点”,就出自《说文》。至于元、明、清以来的古白话词语,在中卫话里比比皆是。
如
小说推荐:《谁让他修仙的!》《馥欲香片》《我逃了龙傲天他妈妈的婚》《我在漫威当魔王》《重生成阴鸷太子的心尖宠》《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这个明星塌房后业绩更强了》《我能听到凶案现场的声音[刑侦]》《六零之走失的妹妹回来了》《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
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第一时间更新《陪你一起房车行》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