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天悦小说网】地址:tianyuexsw.com
能心系大唐,实乃可喜可贺。至如今,公主已下嫁多年,微臣建议:朝廷一方面应遣使亲至吐蕃国看望一下公主,同时再和松赞干布畅谈一番,以结两国世代友好。另一方面,应该重奖江夏王李道宗,是他给我们大唐生了一个好的闺女呀。”
听闻他的这番奏报,李世民似乎也感觉到了遣使的必要,可是一时半会难以决断,故而也就点头首肯了他的建议,只是没有当场决定下来。但是对李道宗奖赏之事,却是甚合其意,但听他这样说道:“这奖赏皇弟之事,自然是应该的,朕亦有此想法,那就多加皇弟食邑300户”。
李道宗听闻陛下的奖赏,赶忙出列推辞到:“启禀陛下,臣弟身为宗室,自应为大唐尽心尽责,鞠躬尽瘁。这雪雁之事,仅仅只是一件普通的家常事情罢了,不应该放在国家之行列,面对陛下的奖赏,臣弟实不敢当”。
“唉我宗室之家事,亦是国事,何况雪雁又成就了此番功绩,实乃是我大唐之福。将她的食邑让你享之,这亦是应该的,你就安心受之吧。”
李世民语重心长的对李道宗说到。
听得陛下的这一番恳切,这李道宗自知也不好再加推脱,因此谢恩之后,就退回到自己的蒲团之上。
紧接着,但见这李世民,望着两国使臣均是本着诚心而来,再加上又进贡了如此有用,如此丰盛之物,故而就满心欢喜的对他们说道:“我华夏大地,虽说物产丰富,但是面对着未曾有过之物,也是欢喜的紧呀。你们两国使臣不远万里,前往我大唐,足见你们大王的志诚之心,朕愿意与你们两国永结同心,通使通商。不仅互利两国之百姓,更让这唐番道繁忙富庶起来。”
话语之后,但见这李世民,随手拿起狼毫御笔,在这两国使臣呈送的国书之上,写下了一番声情并茂的话语,接着就用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
于是,这贞观二十一年,第一次盛大的朝会,就这样在列位臣工,与两国使臣高呼“万岁”的欢呼声中,安然结束。
历史的脉络就是这样,不仅充满了偶然,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人情味道。
纵观二十四史,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每当有外国使臣出使中国之时,史书仅仅一句话一笔带过:某某国遣使大汉、大唐、大宋、大明等等。
修史之人,惜字如金,一方面自是因为当时所处之境况引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域外之国家实在是不足为虑;同时更因为没有宽和阔之概念;故而忽略了这些国家,这些使臣。
其实他们更应该是我们感激,感谢之人。正是因为这些使臣的出使,才打通了华夏与异域各国交流之脉络,理清了两国交往之规则礼仪。也是他们传播了东西方文明的声音,带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尽管被史家一笔带过,看起来像是憾事一件。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换一个角度看,似乎又是一件好事。
毕竟瑕不掩瑜,正是因为这些史料的缺失,才给我们后来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在大环境下,按照历史的脉络,合理推断,合理假设,不失为一件趣事
自从这朝会结束之后,李世民吩咐下来的工,就有条不紊的开展这。因为李世民将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的翻译工,交给了玄奘法师的译经院负责。玄奘法师也自知这两本书籍的翻译意味着什么,所以,回到这弘福寺之后,丝毫不敢怠慢。
为了这头等大事,在玄奘法师的要求之下,辩机、道宣、神泰、慧立这四位精通梵文的僧人,就暂停了这译经工,改为翻译这两本书籍。再有他详加矫正,以求译文之准确,之无可更改。
这辩机和尚生于大唐初建之时,和王玄策年纪相仿,十五岁出家为僧,因为师从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禅师,且一心敏而好学,故而博学多才,精通梵文。
自小就是容貌俊秀,英姿飒爽,虽然出家,依旧器宇不凡,这十余年来精心研究佛法理论,颇得大德高僧赞扬。
自从玄奘法师回归大唐以后,李世民为了培养下一代高僧大德,故而从全国挑选了精通梵文,且佛法小有成就的年轻僧侣,拜玄奘为师,亲习佛法。
这辩机和尚因为才智的敏捷,佛法的出众,自然也就被选入了译经院,翻译佛经,亲听玄奘法师的教诲。自从译经工开始之后,玄奘法师也发现这个青年僧侣,不仅精通梵文,更是见解独到,不仅能用寥寥几语说明梵文之深意,更可明心见性,故而甚为欣喜。
还记得这大唐西域记正是在玄奘法师口述之下,他又根据具体情况,稍加更改,不仅让行文更加流畅,而且让文字有更为优美。
虽说这大唐西域记刚刚校订完毕,这些时日也正按照陛下之旨意雕版印刷,但是足矣成为一本流传万世之品。
面对如此之精明干练的辩机和尚,他不仅颇得朝廷之赏识,更颇得其他僧众之羡慕。至于这辩机和尚后来的事情,不仅是所有人万万没有想到的;并且还成了这玄奘法师,内心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今日,暂且不表。
些许时日后,又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二月的春风已经吹绿了苍凉的大地,随着厚重棉服的脱去,众人也都显得颇为清爽。
随着目光,就来到了这弘福寺译经院。恰好今日王玄策也在这译经院,从旁协助玄奘法师。当两人正在探聊关于朝廷,需要增加的一些用度之时;只听一小沙弥进来报到:“师父,迦摩缕波国使臣夏尔马请求拜见您”。
小知识: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玺“,聊以。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军讨伐东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自此以后,大唐皇帝就开始继续使用这传国玺。
本章完
第十一回:改天竺名为印度抒胸意离别畅谈上
“他来何事呢”玄奘法师不由得就泛起了一丝疑惑。
“这拘摩罗王可是仰慕法师的紧呀,再加上法师您名震天竺诸部,威名远播四方,所以我感觉他应该是奉了这拘摩罗王之命,来拉近关系的。”
王玄策一边翻阅这刚刚翻译完毕的佛教经典,一边笑着对玄奘法师说道。
“哈哈,来者都是客,既然已经来了,那就请他进来吧。”
玄奘法师转过身去,对小沙弥嘱咐了一番之后;又回过身子走到王玄策的身旁,正式的对他说道:“从严谨的角度看,这天竺之称谓,从今日起应该改改了,不应该这么叫了,应该称之为印度”。
“这是为何,这都传承很多很多年了,为何要改印度这两个字怎么写呢”王玄策随手就放下了经书,带着甚多的狐疑,向玄奘法师请教到。
于是,玄奘法师就提起笔,端端正正的写下了两个正楷字:“印度”。
望着这清秀的二字,王玄策至此时,才知道这印度二字原来这么写。而在这译经院,正在工的部分徒弟,听得他们的谈话,也望向了玄奘法师所写的这两个字。除了他亲传的几个弟子,所有人也是对这天竺,改为印度,充满了疑惑。
看着众人疑惑之表情,玄奘法师于是宛然一笑的,就对他们解释到:“正是因为我们错误称呼了很多年,就应该给他改改。说起这天竺之称谓,我和辩机等众位弟子,这些时日详加推敲了一番。发现咱们中土最早记录天竺,不这时候应该称呼印度的。也不对,那时候还叫身毒,也叫贤豆哎呀算了总之就是这个地方了”
这印度的各种别称,顿时弄的玄奘法师也感觉到很是纠缠,故而无奈的耸肩一笑。随着他的这一笑,随即,也引起了众位弟子忍不住乐呵呵一笑。给甚为枯燥繁琐的译经工,带来了不一样的幽默之感,不一样的轻松之态。瞬间这死气沉沉的译经院,不仅气氛变的欢悦了不少,而且这众位弟子心情也舒畅了很多,精神也抖擞了几分。
“敢笑为师,快好好干活”。玄奘又一次不无幽默的对这些弟子说起。
“法师,你就让他们歇一会吧,看把他们给累的”王玄策也插科打诨的接着话茬说到。
“王长史,你又被这帮孩子们给忽悠了,你以为他们会不歇着吗”。一句话,说的众人前仰后合,哈哈大笑。
“既如此,不知道的,那就听为师细细讲来”玄奘法师稍稍停顿了一下之后,理了理袈裟,就接着给他们说道:“印度二字愿意为婆罗多,此乃起源于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是指印度河流域这一大片地方。后来,随着文化宗教的传播,才逐渐包括殑伽河恒河这一大片地方以至于到达了今日之整个五印度。我中土最早知道这个国家之人,应该是大汉王朝凿空西域之张骞。”
听玄奘法师这一一说,听得颇为入神的众人,也都连连点头。
“西汉武帝,建元二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之时,听说遥远的南方还有一个国度,叫做身毒。而这身毒,应该是当时对印度发音比较准确之记录,但是译成了身毒二字,也整体体现了张骞对大夏人所描述的印度,总体之印象。
到了元狩四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乎就派人前去身毒联络,且把身毒国使臣带回了长安,虽说张骞没有去过印度,但他的属下却到达了印度。
这时候尽管大汉的群臣,对印度也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但毕竟先入为主,既然有了这身毒的称谓,也不好再加以更改。
到了东汉明帝时期,史书中出现了天竺这个称呼来代替身毒;其实,这并不是偶然,而是随着交流的加深,两国之间相互理解,而达成的部分共识。
且当时的中土人士已经知道佛教在印度盛行,也对其充满了不少兴趣,从音译的角度来看,佛教中的佛达摩梵语dhar或者dhara,这个发音与当时汉字“竺”的发音应该颇为相似。
“竺”在当时的发音应该就是aosdaaos或者“du“。译为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国”之意。也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印度的了解。
可是时至今日,佛教在印度地界已经远不如从前,十之有六的国家信奉异教,且有很多佛教典籍已在五天竺失传,这就是为什么,拘摩罗王遣使前来迎请这大乘起信论之缘由了。
故而,今日之天竺已经不再是西天佛国了,且我大唐,对其称谓五花八门,既然面对如此众多之异议纠纷,更应按照梵文sdhu。直接翻译为“印度”岂不更好。况且梵文印度的意思正是日月,这样显得更加妥当。所以嘛,王长史以后请称呼为印度,别再谓之天竺了”。
王玄策听得他的这一番解说,不仅头头是道,更条条在理。于是恭恭敬敬的对着玄奘法师,充满笑意的深施一礼到:“唯”。
于是,在这大唐西域记中就有了这样一段记录: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不仅王玄策,还有这一众弟子,也被这一解释所深深的折服:的确应该如此,只有统一,方可更久远之流传。而这时候有一个人,已经悄悄的在门外倾听了多时,此人正是拘摩罗王派遣的使臣夏尔马。
原来这小沙弥听从了玄奘法师之嘱咐,就引着夏尔马来到这译经堂。当其正准备进入之时,听到玄奘法师正在声情并茂的,说起这翻译印度二字的缘由。一方面即不忍心打扰其雅兴,另一方面也想听听这印度二字的由来,于是就拉住了这小沙弥,示意其暂且等一等。
听闻玄奘法师这一通解释之后,连连感觉到解释的颇为在理,也翻译的甚为妥当。于是,就步入了这译经堂,用标准的唐文说到:“东印度国使臣夏尔马,见过玄奘大师”
小知识:这一章说明的正是印度二字的来历,小伙伴们看明白了没
本章完
第十一回:改天竺名为印度抒胸意离别畅谈下
听闻这“印度”二字这么快就被用到,众人也都些微楞了一下,不过稍停顿之后,随即哈哈大笑。至此时,玄奘法师等人才知道这夏尔马已经倾听了多时。
“外臣不曾想,玄奘法师竟是如此严谨之人,实在是让人佩服,这印度二字,的确翻译的甚为妥当”夏尔马诚恳的对玄奘法师说起。
“外使过奖啦,这都是小僧应该做的事情罢了”玄奘法师颇为有礼的回复到。
待三人见过礼节之后,玄奘法师谈话之间,就将这夏尔马礼让于了茶台旁边。
至此时,这夏尔马才仔细打量起这译经堂。只见这译经堂长十丈,
小说推荐:《成为神明的我只锤奇观》《妖魔乱世,我能模拟修仙》《万界守门人》《规则类怪谈扮演指南[无限]》【秒读网】《寒门贵女》【穿越流小说】《你不许再亲我啦[快穿]》《灵能者不死于枪火》《天命在我》
《大唐战将王玄策》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