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天悦小说网】地址:tianyuexsw.com
朱宏三上前跪倒,说道:“可是福王皇叔,小侄奉国中尉朱宏三拜上。”
人家是福王,大明的亲王。这在以前都不带拿眼皮夹朱宏三的,但是人都有马高镫短。现在这个福王朱由崧正是走背运的时候。
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李自成率军击破洛阳,把老福王朱常洵一锅炖了。朱由崧和嫡母福王妃邹氏、舅舅邹存义,福王府的部分官吏及仆佣合计二百余人侥幸逃脱,避难于孟县。
当时的河南巡抚高名衡向崇祯汇报说,朱由崧尚无子女,母子俩相依为命,形状十分可怜。
崇祯听说后,马上专门派了官员、太监去收敛自己亲叔叔老福王的尸体,给他料理后事,又命人携带银两前往河南接济、慰问朱由崧母子。同年九月,朱由崧母子返回洛阳。
崇祯十六年,朱由崧在洛阳袭封福王位。洛阳再次被李自成军攻陷后,他一路逃到了河南卫辉府的潞王朱常淓处。
在此期间朱由崧生活无着,只能靠潞王朱常淓的接济度日,以后河南全境都被李自成占领,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又一起逃到了淮安西湖咀。
到这朱由崧生活更是艰难,潞王跑出来的时候也没带多少银子,自然也不能接济这个皇侄。
加上现在传来消息京师被攻破,崇祯和三个儿子都没跑出来。南京正在商量从他们几个王爷中挑一个继承大统。这样潞王更不能管朱由崧了。
现在朱由崧两天没吃饭了,能典卖的都已经卖光了。听到一个皇侄来拜见自己,肯定能给自己点银子解燃眉之急。所以才亲自出门迎接。
朱由崧扶起朱宏三,让到院子里。进到院中朱宏三一看这个惨啊。现在跟在朱由崧身边的只有五六个人。穿的像叫花子一样。
进到屋中坐定,朱由崧问道:“皇侄啊,有没有吃的,叔叔我都饿了两天了。”
朱宏三知道朱由崧现在挺惨,没想到饭都吃不上了。连忙安排朱宏义出去买东西吃。
一会儿朱宏义买来吃的,在这城外也没啥好吃的。就是几只烧鸡,两个肘子,十几个馒头。
朱由崧一看吃的如同恶狗扑食,冲了上去,拿起一只烧鸡啃了起来。其他朱由崧的随从也上前纷纷吃了起来。
看来这帮饿死鬼真是饿了挺多天,这么些东西不到十分钟就吃完了。
朱由崧起来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道:“让皇侄见笑了,叔叔实在饿完了。”
朱宏三说道:“自己人那能笑话叔叔,不过小侄请问叔叔怎么落得这般田地”
朱由崧听到朱宏三这么问,不禁落泪,将自己这几年的所遭所遇详细的讲了一遍。
朱宏三耐着性子听完,叹了口气说道:“没想到叔叔这么命苦。”
朱由崧问道:“皇侄你怎么也流落到淮安了”
朱宏三说道:“当年武昌城破后,小侄和乱民向南逃去。在路上被湖广马家看中,招了上门女婿。这次来淮安是因为要去北京接我妻舅南下,路过淮安,听说皇叔在这才来拜望。”
朱由崧点点头说:“看来你是比我命好很多,最起码能吃饱饭。”
这时朱宏三边上的冯若舒说道:“福王殿下难道想就这样了此残生吗”
朱由崧本来以为这个老头是师爷之类的,没想到问自己这句话。所以看着朱宏三不知道什么意思。
朱宏三说道:“皇叔,这位就是我的妻舅,大理寺正卿冯大人。”
朱由崧听到这个立刻站了起来,行礼道:“不知冯大人来了,小王有礼啊。”
冯老头点点头,说道:“现在京师蒙难,皇帝陛下和几个皇子没有消息。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没想过继承大统吗”
朱由崧心想:“皇帝谁不想当可是现在没自己什么事。”
朱由崧说道:“大人不知,听说南京他们已经决定要立潞王皇叔为新君了。”
冯若舒站了起来,说道:“糊涂,自古有兄终弟及的,那有叔叔接侄子皇位的。以皇位正统来说只有福王才是合理人选。
南京这帮人不合伦序纲常,放着陛下的亲堂兄弟不立,去立陛下的叔叔,虽然都是万历皇帝所出,但这样做置天启、崇祯二帝于何地”
当时有条件有资格继承大宝的人选大致有四位。其中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三位藩王与崇祯同属一脉,都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祖父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所出,还有一位是万历皇帝的侄子潞王朱常淓。
但是前三位藩王中,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的辈分要大崇祯一辈,是万历皇帝的儿子,且两人当时身在广西;而潞王朱常淓则干脆就不是万历这一脉所出,乃是万历的侄子,辈分也一样大崇祯一辈。
不过由于他和福王朱由崧,还有另两位旧藩周王、恒王当时都在淮安,因此就条件看,勉强也算是一个人选。
朱由崧那里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自己人轻言微,没人替自己说话。但是朱由崧这点心眼还是有的,看到冯若舒有倾向自己的意思,连忙站起来问道:“请冯大人教我,我应该怎么办”
冯若舒笑了笑说道:“现在天下大乱,只有兵权才是决定力量。”
朱由崧苦笑道:“我以前是藩王,那有权利结识领兵的大将”
冯若舒说道:“这个简单,现在凤阳监军是卢九德,听说卢太监以前服侍过老福王。殿下可以给他去一封信,让他联络江北三位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这样殿下不就有兵了吗”
朱由崧一听大喜,想了想然后说道:“可是我现在啥也没有,怎么收服这些总兵。”
冯若舒说道:“简单,殿下就说事成后可以让他们有专征之权,这样三镇总兵还不愿为殿下效死力吗”
冯若舒这个计策太毒,专征之权就是可以自己决定想打那个就打那个。这个可是比历史上给了江北四镇征税和任命官吏的权利还要厉害。
朱宏三看了看冯若舒这个老货,心中说道:“文人的心都是怎么长得,心怎么这么黑啊,小爷和他一比就是吃斋念佛的老太太。
这个计策一出,不用满清南下了,南明自己都能窝里反打起来。”
冯若舒这是怕朱由崧上台后整合三镇,到时候朱宏三在广东就不好发展了,当然,冯若舒不知道满清能入关。
第一百三十四章好消息和坏消息
朱宏三知道冯若舒这是为自己打算,因为冯老头也不知道朱由崧是个什么人。万一再弄个和朱宏三自己一样英明神武的皇帝那就真是寡妇死儿子没指望了。
朱宏三知道朱由崧也就是个中人之资,他这样的皇帝要放在太平年间可能还能做出点事,但是在乱世就是个费。
不过朱宏三也没说啥,毕竟冯老头是为了自己好。
朱宏三看到要说的话都说了,自己留在这花子窝也没啥意思,说道:“那皇侄就祝愿皇叔能登大宝。”
说完朱宏三拿出一叠银票,说道:“皇叔,小侄没有啥能帮你的,这是一万两银子。小侄知道叔叔要干大事请,用银子的地方多,这些是小侄一片心意。”
朱由崧真是非常感动,自己流亡这几年,看惯了亲戚的嘴脸。第一次有像朱宏三这样雪中送炭的。
朱由崧站起来说道:“贤侄,叔叔现在答应你,只要叔叔大事办成,你就是楚王。冯大人就是大学士。”
朱宏三说道:“那小侄就先谢谢皇叔了。小侄告辞。”
说完起来和冯若舒离开。朱由崧自然按照冯若舒安排派人去找卢九德不提。
出来朱宏三和冯若舒走了一会儿,欣赏了一下洪泽湖的风光。朱宏三说道:“先生,现在咱们应该做的完成了,剩下的就看老天安排了。”
冯若舒点点头,说道:“下面就没事了,咱们在淮安等着消息。正好老夫从没来过淮安,主公有兴趣陪老夫一同浏览一下这个淮阴侯故里吗”
朱宏三笑道:“正好小子有空,舅父大人请。”
就在朱宏三和冯若舒二人在这游览洪泽湖风光,远在浦口的马士英和史可法二人正在商量大明王朝下一个皇帝的人选。
史可法之所以要来浦口和马士英商量,并非因为马士英和他关系好或者官位高,也不是因为马士英见识过人,而是因为马士英督下有着几镇总兵率领的大批部队,手里抓着枪秆子。
而福、潞两位热门候选藩王又恰恰在他治地内,因此无论想立谁做皇帝,都必须要和他达成一致,在这个时候,可说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种对形势的最基本认识,史可法还是有的,而且说做就做,马上约见马士英,在浦口与之密谈。从此点看,史可法比之钱谦益之流,政治眼光还是高了不少。
而马士英此刻的态度颇亲东林党,也有心要立个大功,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
史可法遂于到达浦口的第二天,写信回南京,提出了拥立桂王,同时由潞王仿照古兵马元帅之制暂时统率兵马的方案。
而南京的东林势力,其实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继位,无论选谁都不会有意见的,所以他们一接到史可法的方案,礼部就马上准备了各种仪仗,打算出发去广西接桂王到南京继位。
由此可见,南京的东林党人所谓的“立贤”,确实全是为自身利益而罔顾社稷的一句口号而已。
倘若他们真的是为了国家社稷“立贤”舍福王拥潞王,则当力争到底,做皇帝的人选岂能说换就换如此儿戏的。
从这点上说,钱谦益、吕大器等人比之万历时期的东林前辈们,风骨相去甚远,正所谓一代不如一代。
无论那些东林前辈出于什么原因,单论他们敢于不惜丢官丢脑袋不顾私利和皇帝抗争到底这一点,就远比钱谦益等辈强得多。
但是这帮东林搅屎棍忘了历史是由小人物创造的这句名言,他们忘了一个小人物,一个他们没放在眼里的太监。
老福王朱常洵在北京的时候,身边有位绰号“胎里红”的小太监叫卢九德,在朱常洵离京就藩后,他一路高升,到了崇祯朝,已经屡屡监军,节制过左良、曹文诏、黄得功、刘良佐、陈永福等悍将,也与农民军连番大战过,曾任总督京营太监,现在正好是守备凤阳的监军太监。
为宫中旧人,他当然知道多年前那朝中宫里的一系列故事,譬如“争国本”,他也很清楚眼前这位故主之子,现任的福王朱由崧是当前最有资格的皇帝候选人。
而征战沙场多年的经历,更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硬道理。
所以他在得到福王朱由崧的书信后,马上就去找来了硬道理枪秆子。
后来弘光朝四大镇中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虽然此刻隶属总督马士英麾下,但也多曾是卢九德的监下将领,大家是一条战壕里并肩战出生入死过的亲密战友。
因此当卢九德对高杰等人一摊牌,亮出福王朱由崧的书信,说明要拥立福王做定策功臣的计划后,这些在明朝历来被知识分子臭老九压制的武将马上知道,他们出头的日子就要到了,而且这场富贵之大,是他们做梦都没想过的。
至于另外一镇山东总兵刘泽清,在开始时虽然曾一度附和东林势力的意见,支持拥立潞王,但这时一看自己兵力远远不敌拥福王的三镇,遂马上见风使舵也表示效忠福王了。
马士英和史可法达成交易后兴高采烈的回到凤阳,谁知道他一进城,却骇然发现自己手下的大将和部队云集城内外,且已经清一色地倒向了福王朱由崧。
马士英也是个官场老油条,他很清楚形势至此,自己已经没有其他路好走,只能顺势倒向福王朱由崧,不然的话,别说什么仕途,只怕连性命都难以保全。
因此他马上附盟,与卢九德及诸镇总兵一起在凤阳皇陵前盟誓拥立福王,顺水推舟地做了文臣中的头号定策功臣。
至此,福王朱由崧登基大事已定了。
在凤阳“拥福王事件”成为定局后,马士英率军五万,在四月二十日来到淮安,接上朱由崧赶往南京。
朱宏三一行没有跟着马士英他们一起走,毕竟朱宏三一大家子,实在跟不上大军的速度。所以和朱由崧约定在南京相见。
等到马士英接上朱由崧南下,朱宏三一行慢慢悠悠的在四月二十二日启程,顺着运河接着走。
朱宏三一行经过宝应、高邮,一路走一路玩,直到五月初五才到达扬州。在这座千年重镇停留了三天,朱宏三陪着冯若舒走遍了扬州城里城外的风景名胜,才出发奔往丹徒,在这里运河就连接上长江了。
朱宏三的船队这时逆江而上,在五月初十终于到达了六朝古都,南京。
朱宏三让船队停在外金川门,自己带着冯若舒和大家顺着外金川大街进入金川门,进入南京。
找个地方住下后,冯若舒去拜访了几个老朋友,什么沈犹龙、阮大铖之流,晚上才回来。
回来后冯若舒找到朱宏三告诉他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五月初三福王就任监国,定在五月十五就要登基。还有就是朱由崧要封朱宏三为王,封地具体在那还没定,冯若舒内定位户部尚书。
看到冯若舒飘飘然的神态,朱宏三说道:“要不舅父大人留下来”冯若舒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他说:“现在那帮东林搅屎棍都把我当成马士英的人,留在这肯定没好果子吃。我还是和你去广东吧。”
《明末锦绣》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