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杨玄感反了(1)
礼部尚书杨玄感,对了,就是那个权臣杨素的儿子。此人骁勇善战,精于骑射,喜欢结交宾客,和当时很多知名人士都有来往,其中和与蒲山公李密交情最好。
据旧《唐书》记载: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欲前往寻之。于是便骑牛外出,挂《汉书》于牛角,一面手握牛鞭,一面翻书阅读。这一幕恰巧被路过此地的越国公杨素看到了,他催马追上李密问道:“何处书生,如此好学?”
不消说,这人自然便是李密。杨素认不得李密,但李密却认识这位当朝宰辅。李密立即滚鞍下牛,纳头便拜,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家世之后,李密告诉杨素,自己正在读的书是《汉书·项羽传》。
注意了,人家读的不是言情盗墓武侠穿越之类的小说,而是一篇英雄传纪。杨素当下对李密就心生好感。
从此,李密“牛角挂书”便流传开来,与“悬梁刺骨”、“囊萤映雪”等一起成为刻苦学习的经典案例,甚至于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妇孺皆知。
经过一番晤谈,杨素对李密由好感变成了敬佩。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如此博学多识,卓尔不凡。欣喜之余,就把李密领回到家里,并将其引见给了儿子杨玄感等人。
李密就此走进了杨素的圈子,杨玄感对他也是一见如故,两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先前,杨玄感交往的大都是一些军中武夫,李密是老师出身,标准的知识分子,肚里自然喝过不少墨水。所以他的眼光自是独到,见解深刻,常常让杨玄感自叹不如。
和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李密也有做大事的雄心。一般的文人,往往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畏畏缩缩,酸了吧唧。李密完全颠覆了杨玄感心中对于读书人惯有的印象:他足智多谋,文韬武略,爽直好客,志抵云天。还有一点和杨玄感也差不多:他也不甘寂寞,他也愤世嫉俗,他也野心勃勃。
总之,他具备了一个造反家的所有特点。
这样一个人,如果不反上一把,不闹出点动静那就太不正常了。
笔者这里提到李密,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人物。因为不久,这个造反家就就会在隋朝的大河里掀起冲天的大浪。
杨玄感反叛的动因则要追溯到杨素身上。
杨素依恃自己有功,骄横倨傲,有时甚至失去了作臣子的礼节,杨广心中很不痛快。杨素去世的时候,杨广对身旁的侍臣说:“假使杨素不死,最终也得被诛灭九族。”
这话传到杨玄感的耳朵里,他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妙,加上杨广对他猜忌,他便悄悄萌生了反叛的念头。经过一番盘算,他认为自己有成功的把握:
首先,他认为自己累世显贵,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很多人都是他父亲过去的部下。如果起事,自然可以得到他们的同情和支持。
其次,眼下的朝政混乱,社会已出现动荡的态势。
第三,杨广加兵高丽,注意力不在国内,这是下手的绝好机会。
为了麻痹杨广,他主动请缨,要求为讨伐高丽出力。杨广不知道杨玄感的真实意图,还高兴地直夸:将门必出将,相门必出相,果然不假。”
因此,杨广对杨玄感的宠信日重,让他越来越多地参预朝政。
杨广征伐高丽,他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督运军资。杨玄感就和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策划商议,故意迟滞漕运,不按时发运军资,想让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缺乏军粮。长途作战,拼的就是后勤,后勤保障不了,那还打什么仗?
杨广派遣使者催促杨玄感,杨玄感声称水路有很多盗贼,不能按时发运。杨玄感的弟弟虎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石,都跟随杨广到了辽东。杨玄感暗地派人召他们回来,二人就暗地里逃回。杨万石的运气不太好,跑到高阳,就被监事许华抓住了,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处死。
当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出征,正从东莱入海进兵平壤,杨玄感派家奴伪装成前方来的使者,诈称来护儿谋反。反正此刻来护儿正在前线拼命,远隔千里,做梦也想不到被杨玄感给扣了个“叛贼”的帽子。
六月初三,杨玄感进入黎阳,关闭城门,大肆征兵,并向附近各郡发送文书,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令各郡发兵在黎阳仓集结。
杨玄感的人马主要来自负责后勤供应的少数军士和大量的民工,其中有运送军粮的民夫五千余人,丹阳、宣城的船夫三千余人。他把队伍集中起来,召开誓师大会,歃血盟誓。杨玄感慷慨激昂,对大伙说:“皇帝无道,不体恤百姓,使天下受到骚扰,死在辽东的人数以万计,现在我与你们起兵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你们赞成吗?”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讨伐来护儿只是杨玄感的一个幌子,他的真正目标是当朝天子杨广。当然,杨玄感并非危言耸听,当时兵役劳役,确实把百姓折腾得死去活来,一听说杨玄感要来拯救他们,自然是感激涕零,大家都踊跃高呼万岁,表示支持。
当初,杨玄感暗地派家奴到长安,召李密和他弟弟杨玄挺到黎阳来。及杨玄感起兵时李密正好赶到,杨玄感大为高兴。他对李密讲:“你常常以拯救百姓为己任,现在是时候了!你有什么好计策吗?”
李密说:“杨广出征,远在辽外,就是距幽州也还有千里之遥,南面有大海,北面有强大的胡人,中间夹着一条道,按理来说是极其险恶的。您率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守临渝关的险要之处,如此征伐高丽的隋军归路便被切断,高丽人知道了,必然追踪于隋军之后。不出一个月,隋军的军资粮秣都消耗殆尽,隋军不是投降就是溃散,杨广就可以不战而擒了。这是上计。”
杨玄感说:“还有什么策略?”
李密说:“关中之地四面都有要塞屏障,是天府之国,虽然有卫文升守护,但他不足为虑,如今您统帅部众向西击鼓进军,经过城池不要攻取,直取长安,招收长安的豪杰之士,抚慰长安的士民,凭借险要据守长安,杨广虽然从高丽返回,但失掉了根本之地,我们就可以慢慢进取了。”
杨玄感说:“还有别的方法吗?”
李密说:“挑选精锐士卒,昼夜兼程,袭取东都,借以号令四方。但恐怕此时东都已经得了信了,他们势必会作好固守的准备,要是率兵进攻东都,百日内攻城不下,那么事情就会发出逆转。到时候全国各地的军队从四面八方地到来,其结果就不是我所能预料的了。此系下策。”
杨玄感说:“不对。如今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要是先攻取东都,就足以扰乱百官们的心。而且,如果经过城池却不攻取,怎能显示我军的威风?你的下策,在我看来正是上策。”
李密的分析是入情入理,但杨玄感的判断就有问题了。他以李密为军师,却不能很好地听取他的意见,这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
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第一时间更新《灯下隋朝》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