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第一时间更新《灯下隋朝》最新章节。
二十九、杨广班师
晋王杨广下令班师还朝,留下元帅府司马王韶镇守石头城,处理后事。
三月初六,隋军押着亡国之君陈叔宝和他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从建康起程前去长安。随从的亲属子弟、丫鬟奴仆也陆续上路,连绵不断,长达几百余里。
这个场面煞是壮观。
这么多俘虏的文臣武将,加上他们的家属随从,一下子涌入长安,住房成了问题。于是,隋文帝下令暂时调拨长安士民的房舍作为俘虏的住处。为表欢迎之情,还将院舍内外都修整一新,并派人负责迎接慰问,让陈朝的被俘人员来到后有宾至如归之感。
四月十八日,隋文帝驾幸骊山,亲自慰劳凯旋的将士。南征各军高奏凯歌进入长安,先到太庙举行献俘仪式,将陈叔宝和陈朝王侯将相以及他们的车子、服装和陈朝的天文图籍等依次摆开行列,并由带铁甲的骑兵围住,跟着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入宫,排列在殿庭中。
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献俘仪式。
|献俘,是中国古代一种礼仪。军队外出征战凯旋之后,一般要在太庙、太社举行隆重仪式,告奠天地祖先,同时献上俘虏(一般都是叛乱首领或者敌国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缴获的战利品等。这是一种宣扬国威的重大仪式。
献俘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周朝的一些铜器铭文中就常有战争胜利后献捷献俘之事的记载。
献捷献俘之礼,历代大致沿用,只是个别细节不尽不同。
我们以宋代为例做一个简要介绍。
官军征讨凯旋后,就派遣官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宫观及在京都附近的神祠,还要把被俘敌方首领用白练捆缚带往太庙、太社,以告祖先,然后在宣德门外举行献俘礼。
皇帝在门前正中预先设置的御座就位,文武百官站立两旁。仪式开始时,百官三呼万岁,侍臣宣布“带献俘”,将校把俘虏带到事先划定的区位,侍臣当众宣读得胜捷报。这时刑部尚书宣布,将俘虏交付有司处置。这时,如果皇帝下令处死,就由大理卿带往法场;如果皇帝下令释放,侍臣就传旨释缚。被赦免的人员要三呼万岁,拜谢隆恩;文武百官也都插笏于腰,三呼万岁。隋唐以及后来的明清代的献俘仪式,都与宋制大同小异,只是在个别环节上有所不同。
公元1828年5月12日(道光八年),在午门前的御座之上,清朝的第六位皇帝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端坐其中,下面则跪着维吾尔族人张格尔。张格尔可不是一般的囚犯,这是一个搅得南疆多年来不得安宁的叛乱首领。为了灭掉这一祸患,清王朝调集了东北和川、陕部队三万多人入疆平叛,耗银一千多万两,最终收复了南疆,并擒获张格尔。道光帝收到捷报之后,非常高兴,下旨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俘仪式。目的是为了显示天朝国威,同时震慑边疆的分裂势力。
这次献俘仪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献俘仪式。
我们再回到隋代。
平陈战役结束后,隋文帝任命杨广为太尉,赐给他辂车、乘马、皇帝穿的衮服和冠冕以及象征拥有特殊权力和地位的珍宝玄圭、白璧等。十三日,隋文帝坐在广阳门观阙上,传令带上陈叔宝和陈朝太子、宗室诸王共二十八人,以及陈朝百官大臣自司空司马消难以下至尚书郎共二百余人。文帝先让纳言宣读诏书对他们加以安抚慰问;接着又让内史令宣读诏书,责备他们君臣不能同心同德,以至于国家灭亡。陈叔宝与他的百官群臣都惶惶惶不安地伏在地上,屏息静听,不敢仰视。随后,文帝下诏,赦免了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好好悔改,重新做人。
在陈朝的俘虏队伍里,有一个熟悉的面孔,我们要给他一个特写:那就是和隋文帝杨坚有着叔侄之谊同时又是老对手的司马消难。
当初,司马消难自北齐叛降北周时,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曾率军接应,与司马消难结拜为兄弟,两人交情深厚,隋文帝也经常以事奉叔父的礼节对待他。后来,杨坚辅政,司马消难不服气,就起来造反,兵败后逃亡南陈。这个我们前面叙述过了。现在隋朝又灭了南陈,司马消难也和他的新老板陈叔宝以及一帮王公大臣一起被押送到长安。杨坚看在过去老关系的份上,特下令免除他一死,将他发配为身份低下的乐户。二十天后,又下令免除了他的乐户身份,并且还在百忙之中亲切接见了他。但此时的司马消难早失去了当初的锐气和勇气,每天既羞愧难耐,又忧惧惶恐,可以说是度日如年,不久就在家中死掉了。
隋文帝驾临广阳门,宴请出征将士,然后进行实物奖赏。作为奖赏的布帛物资,从门外起夹道堆积,一直摆到城南的城墙边。赏赐各有等级差别,一共用去布帛三百余万段。为表现皇恩浩荡,文帝又下诏免除原来陈朝境内地区十年的赋税徭役;其余地区州郡,也免除当年的租税。
这时候,乐安共元谐给文帝出了个馊主意。他给文帝上言说:“陛下威德流播远方,我以前曾请求过陛下可任用突厥可汗为候正,任用陈叔宝为令史,现在可以采用我的建议了。”
让两个皇帝为文帝打工,这个建议太损了点,无非是为了满足一下胜利者的虚荣心。隋文帝的脑子倒是很清醒,他回答说:“朕平定陈国,本是为了除掉叛逆无道,而不是为了向世人夸诞炫耀。你所奏请的,根本不合我的心意。突厥可汗不知山川形势,怎么能够侦候报警?陈叔宝昏愦嗜酒,岂能经受驱使?”
元谐拍马不成,只好无语而退。
元谐少年时和隋文帝曾同窗学习,非常友好。隋文帝即位后,也没忘了这个老同学,多次提拔,使他担任要职。但这位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诋毁排挤别人,所以在朝中口碑极差。后来有人告发他堂弟上开府仪同三司元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三司祈绪等人谋反,文帝下令调查。于是就查出了下面的问题:
元谐曾私下里对人说:“我是主人,在殿上坐的不过是个窃国盗贼。”
而元滂说:“文帝上面的云气如鹿似狗,全然没有天子气象;而我们头顶却笼罩着瑞气祥云,必定福德双全。”
其实元谐、元滂等人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只是脾气大胆子大,属于典型的“狂生”。但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这样的人都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文帝听后大怒,于是就把元谐等一帮人都给砍了。当然,这都是后来之事。
二十八日,隋文帝颁布诏令,对这次平陈战役作了全面地总结,并对其中表现优异的将领进行了嘉奖。进封战功卓著的杨素为越国公,授予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为仪同三司,杨玄应为清河郡公;并赏赐给杨素布帛一万段,粟米一万石。文帝又令贺若弼登上皇帝的宝座同坐,赏赐给他布帛八千段,越级授予他上柱国,进封爵位为宋公。后来文帝对杨素、贺若弼每人又增加赏赐给许多金银财宝和美女。文帝赏罚严明,而且不吝惜官爵钱物,尽管他也有犯浑的时候,但我们读了杨广的传纪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文帝要比他的儿子强得多了。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
天才一秒记住【天悦小说网】地址:tianyuexsw.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