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苏威则几乎是一个和大隋王朝共始终的重臣。
苏威是西魏度支尚书苏绰的儿子,少年时即享有美名。北周晋公宇文护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硬要把女儿嫁给他。苏威头脑很清醒,他看到宇文护专制朝廷,恐怕他一旦失势将会牵连自己,于是就隐居于山寺中,以读书为娱。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稍伯下大夫。可是苏威受宠不惊,每次都称病推辞,不肯受命。
苏威不是不想做官,他是在等待时机。
杨坚担任丞相后,高颎向他推荐苏威。杨坚就召见了苏威,通过交谈,杨坚认为他确实是人才难得,对他非常欣赏,并且留他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准备委以重任,引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这个时候,苏威又不愿意干了。原来他得悉杨坚有篡位之心,准备受禅代周,于是就逃归故里。
高颎认为苏威不识好歹,请求追回苏威,给他点颜色看看。杨坚回答说:“他这样做是不想参预我的事,暂且别管他。”
前面我们说了,苏威不是不想当官,相反,他还是个官迷。这从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他是害怕时局动荡,自己的小命没有保障。
及至杨坚接受禅位后,就征召苏威担任太子少保兼任纳言、度支尚书。苏威看到局势稳定了,就同意出来做官。为表示对他的信任,杨坚还追封他的父亲苏绰为邳公,让苏威承袭爵位。
当初,苏绰在西魏时,因为经常国用不足,所以制定的税收政策很是苛繁。颁行后,老苏也感到对不起天下百姓,他慨然叹道:“我今天所制定的重税法,就好像拉满的强弓,只是为了在战乱之世满足国用,并不是治平之世的作法。后世的君子,谁能把弓弦放松呢?”
苏威记住了父亲的话,就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使命。现在他担任了度支尚书,就奏请减免赋税徭投,尽量从轻从简。隋文帝认为他言之有理,就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苏威因此逐渐受到隋文帝的器重,和高颎一起掌管朝政。
隋文帝曾经恼怒一个人,想要杀死他。苏威就来到殿上进谏,文帝不听,要亲自出去杀掉那个人,苏威就挡在文帝面前不离开;文帝转了个弯想避开他,苏威就紧盯住不放,又上前拦住去路。于是文帝出气不成,又被苏威惹了一肚子气,于是咬牙切齿地拂衣返回宫中。
过了很长时间,文帝想通了,又出去召见苏威,致歉说:“你能够这样做,我就不用担忧了。”
作为奖励,文帝赏赐给他马两匹,钱十余万。不久,又任命苏威兼任大理寺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来的官职仍旧。
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一身兼领五项职务,安于繁碎,眷恋于烦杂,没有想到举荐贤才接替自己,就上表弹劾他。隋文帝说:“苏威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而且志向远大,抱负不凡,你为何突然提出要他让贤?”
他又对朝中百官说:“苏威如果没有遇到我,就无法施展他的抱负;我如果没有苏威,又如何能够推行安邦定国之道呢?清河公杨素虽然辩才无双,至于博古通今,辅助我宣扬教化,就远不能和苏威相比。苏威如果遭逢乱世,肯定会像南山四皓那样隐居避世,岂能轻易使他屈服出仕!”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文帝说的“南山四皓”。
“南山四皓”也称“商山四皓”,他们是秦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原来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隐居于商山。因为他们须发皆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后来,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派人请他们出山为官,但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南山四皓”的故事首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后人又用“南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苏威自己很有才学,但却十分轻视知识,看低教育。他曾经对隋文帝说:“我的父亲经常告诫我说:“只要熟读《孝经》一书,就足以安身立命,治理国家,哪里用得着读很多的书?”
隋文帝深表同意。文帝后来关闭学校,毁灭教育,也与苏威这个狗屁论调有关。当然,这句不着调的话,后来也成为他不诚实的证据。
前面我们说了,高颎是举荐苏威的伯乐,为了让这个过去的部下放手去干工作,高颎甚至于曾经上表请求辞职,要把位子让给苏威。隋文帝本要想成全他让贤的美名,但后来一想,高颎也是治国良才,弃置不用实在可惜,于是就没有同意。高颎和苏威同心协力,朝中政事无论大小,文帝都先和他们商议,然后才公布实行。史书上说,“两人同心协赞,革命数年,天下太平”。
苏威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忠臣,但绝对是治国的能臣。
苏威的一生换了不少主子:先是跟宇文护,后来跟周武帝、周宣帝,然后是杨坚,杨广,再后来是给弑君逆贼宇文化及打工,担任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化及失败,后他又去投靠了李密。
李密失败后,他又回归东都,越王杨侗任他为上柱国、邳公。王世充杀杨侗自立为帝后,他又做了王世充的太师。
如果用“忠臣不事二主”的观点来看,这个苏威简直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软骨头。不过,人家有强项:工作能力超强。而且不管给谁干,都好好地干,让每个领导都没意见。
谁给骨头就对谁摇尾巴,就替谁看门。他这样的人,只配编入《贰臣传》。
而他自己都忘了对多少主子摇尾巴了。他不是贰臣,而是四臣、五臣了。
再后来,大唐的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后,苏威一看,自己的主子又完蛋了,还得换人。于是他请求拜见李世民,希望能继续发挥余热。
但他还想端端架子,也许他觉得自己一辈子做的事情太没颜面了,现在老了,无论如何得找回点尊严。于是他见到李世民的时候,就自称年老有病不能下拜。
他说的也许是实话,他已经八十多了,身体也不大好。但这绝不是他不下拜的理由。
李世民一看,怎么了?一个前任政权的官迷,还来这里摆架子,太可笑了吧。于是就派手下人数落他说:“你是隋朝宰辅,国家大乱你不能匡救,遂使生灵涂炭,君死国亡。你见到李密、王世充,都要摇尾乞怜。如今你既然已经年老多病,那就不劳相见了吧。”
这些话无异于给了这个软骨头一记响亮的耳光。
苏威羞愧交加,怏怏而回。
但是他太想做官了,不当官,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他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那个假脸呢?要不然,自己早该在新政府的官署里上班了。
他彻夜难眠,度日如年。不行,我一定得回去,我要做官!做官!做官!只要秦王能够让我重新出来工作,让我磕上一百个响头都行。
无官的日子,生不如死。
不久,他再次回到长安。这一回他放下了所有的自尊,厚着历经八十二年风霜磨砺的脸皮,到朝廷请求晋见。
但李世民死活不同意。估计他确实是嫌苏威年纪大了,要是参加工作没几天完蛋了,国家还得赔上一笔安葬费,甚至于还要给他的孩子安排工作,那自己就太不划算了。
苏威只好回家,然后就一命呜呼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我在这里就顺便把它讲完了。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