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第一时间更新《灯下隋朝》最新章节。
一、宇文废魏
诗曰:
长安回望泪如倾千年往事千年风武帝挥鞭胡沙静高祖扬帆陈水平骨肉恩断殿上血君臣义绝地下魂惟有明月依旧在夜半还闻丝竹声讲大隋的历史不能不讲北周,因为隋朝的大楼是在北周的地基上建起来的;而讲北周则不能不讲西魏,因为北周是对西魏的继承和发展;而讲西魏则不能不讲东魏北魏,不能不讲五胡十六国……
那段历史确实有点乱,所以必须先理顺了,不然你读起来就会犯迷糊。√
“五胡乱中华”,那不是一般地乱,而是特别地乱。把中国的民众弄乱了,也把中国的历史搞复杂了。
我们都看过陈寿的《三国志》,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魏蜀吴三个政权,你争我夺,刀兵不息。从二二〇年打到二八〇年,最终的结果是“分久必合”:由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建立晋朝。晋政权后来受到来自北部的少数民族的攻击,三一一年,匈奴首领刘曜攻入洛阳,俘获了晋怀帝司马炽。三一三年,司马炽被杀,武帝之孙司马邺又在长安称帝。不久,刘曜又率兵入关,包围了长安。三一六年,司马邺出降,不久被杀。至此,西晋灭亡。
这个由司马氏几代人辛苦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仅仅存续了五十一年,就墙倒屋塌了。西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再次从统一走向分裂。
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不在少数。最长寿的王朝当数周朝,存续了八百多年,但仅此一家。后来的能活个三四百年的政权诸如汉唐之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一般而言,一个政权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应该包含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内因上来说,靠的就是它的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而那些短命的王朝则往往是因为施行暴政,弄得民不聊生。“统治者不能够再继续统治下去,而被统治者也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于是祸乱滋生,动荡开始;于是揭竿而起,豪杰纷争;于是官场重新洗牌,天下重新排序。正因为如此,长寿的王朝往往为后世的人称颂,而短命的政权则普遍地遭到人们的贬斥和非议。
关于西晋灭亡的原因,历史学家曾做过很多的分析。我以为,这里面固然有匈奴入侵的外部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朝政腐败的内因。晋代自魏继承的门阀制度,使得国内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士族。而士族集团为了永久地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限制庶族的发展。他们互相勾结,呼风唤雨,甚至于操纵皇帝绑架朝廷,让所有的国家机器都变成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社会的不公埋下了动荡不安的种子,所以即使没有外族的入侵,西晋也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匈奴的进攻只是加速了它的崩溃,让它的死期提前了若干年而已。
西晋灭亡后,北方贵族及皇室宗亲纷纷东渡。三一七年,司马睿在王导等人的支持下于建康重建晋廷,是为东晋。东晋是一个偏安王朝,管辖的范围不大,也就只有吴越一带的狭小地盘。所以严格地说,东晋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朝代,它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但因为东晋是中原贵族南迁的产物,它代表的还是中原文化,或者说是汉民族文化,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它代表的是中华正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袖珍国家的存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长河才没有出现断流,而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中原文明才得以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后来皇室衰微,东晋的大将刘裕就废掉了司马氏自立,于四二〇年建立宋朝。皇室衰微,强人夺权。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当初的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就是这样,刘裕废晋建宋,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来的宇文护、杨坚乃至一代雄主赵匡胤,都做过这种乘人之危欺主逼宫的不厚道的事情。刘宋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而北朝则历经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周(557-581)北齐(550-577)这样大致上三个时期。
而入主中原的夷族则先后建立了十五个国家,加上成汉(这是惟一一个汉人政权),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时间大致上是从公元三〇四到公元四三九年。
五胡十六国你争我夺,打得头破血流,最后由鲜卑族建立的魏朝统一。因为魏的版图大体上都在长江以北,所以后人多称其为“北魏”。
这个北魏不是汉族政权,但却努力朝着汉文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其中孝文帝的改革,更是为中国的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写到这里,本书开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脉络基本上就理清楚了。下面的叙述想来大家就不会再犯迷糊了。
话说公元五三二年,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元脩被高欢立为北魏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孝武帝。元脩虽然当了皇帝,但却是有名无实,因为朝中还有一个政治强人高欢,一直把持朝政。对此,元脩很是不满,二人于五三四年公开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出逃关中,投奔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欢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这就是东魏。而以宇文泰为权力中心的长安政权则被称作西魏。
自此北魏一分为二:东魏和西魏。
两国都想吃掉对方,于是长期对峙,互相攻伐。后来高氏废魏自立,建立北齐。而宇文家族则取代了元氏,建立了北周。这是后话。
再说孝武帝的命运也够背的,在北魏的时候要听命于高欢,到了宇文泰这里也当不了老大,所以总想发点牢骚。宇文泰也是一个超级猛人,在朝中可谓是说一不二,皇帝在他那里只是一个摆设。如果看着不顺眼,立马废了换人,反正皇上的人选多的是。孝武帝到达长安后不久,屁股下的宝座还没焐热,宇文泰就派人下毒,把他干掉了。可怜这个孝武帝,死时仅仅二十五岁,正值金玉年华,福禄没享几天,却早早见了阎王。后来,宇文泰立孝文帝孙子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文帝。估计这小子比较听话,不像孝武帝那样老想表达个人意见,所以他在位子上待得时间长一些,算是寿终正寝了。
后来立的几个皇帝就惨了,元钦(废帝)当了三年被废了;元廓(恭帝)当了三年,就被迫“禅让”了:把大位传给了周公宇文觉,时间是公元五五六年。这样西魏的国号就变成了北周。
这看起来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其实不然,因为退了位的恭帝很快就被干掉了。
宇文觉是宇文泰的三儿子,当时只有十四岁,显然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其实,这一切都是当时的权臣宇文护(宇文泰的堂侄)操纵的结果。在西魏存续的三十多年中,皇帝虽姓元,但真正大当家的还是宇文泰,所以宇文觉另立门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没什么两样,汉献帝只是个摆设,一切军国大事皆有曹丞相处置。所以后来曹操死了,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看起来是儿子当皇帝,其实江山还是老子给打下的。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宇文觉称帝后,天下从此姓“宇文“了。传说宇文氏的祖先是炎帝神农氏,在鲜卑语里,他们称天为“宇”,称君为“文”。于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宇文国,并以“宇文”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宇文”这一姓氏的由来。这一姓氏包含着这个部族的骄傲、自豪和勃勃的雄心。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丝♂路♂文♂学♂网*♂.su♂ns♂il♂u.c♂om
天才一秒记住【天悦小说网】地址:tianyuexsw.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