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弊主》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
,这些年来,咱们楞是没看出来,今儿可算是初露峥嵘啊。”
“岂止是不简单。”
胤禩说着长叹了一声,“其心机之深,眼光之远,我看,众兄弟中,没人能比的上他。”
“八哥”
胤禩摆了摆手,沉声道:“真是没想到,他竟然在皇阿玛身边布下了暗子,这些年还真没看出来。奇怪的是他今儿怎么独独提起年羹尧,为什么难道是提醒我们提防老四”
“老四他不过是胤礽的一条狗,防他做什么”胤禟丝毫不以为意的道。
胤禩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胤禟见状笑道:“八哥,有什么好想的,老十四他用得着跟我们打哑迷”
“那倒不是。”
胤禩皱着眉道:“有些东西,只怕十四自己也没琢磨透,这才是我要琢磨的地方。”
胤禟嘀咕道:“有什么琢磨的,老四跟老二是一体,年羹尧既是老四的奴才,自然就是老二的人了。”
“不会这么简单。”
胤禩缓缓摇着头道:“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先看看这个年羹尧是否能巡抚四川”
乾清宫西暖阁,康熙正在批阅奏折,四周一片安静。
突然,门外传来一句低低的问话声,“皇阿玛今天心情好不好
康熙留神听了一下,是老十四的声音,应该是在问侍侯在门外的小太监,便对李德全道“叫他进来,鬼鬼祟祟的。”
等胤祯请过安之后,康熙才抬起头来,“什么事,要乘朕心情好的时候才说”
“皇阿玛圣明烛照,儿臣一点小心思难逃圣鉴。”
胤祯说着又是一个千儿。
康熙微笑道:“免礼,有什么事说吧,少给我巧言令色。”
胤祯含笑道:“是这样的,儿臣最近看了些杂书,有些不成熟的想法,请皇阿玛指正。”
康熙本身就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听了这话登时来了兴致,随口问道:“都看了些什么书”
“回皇阿玛,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桢的农桑通诀王象晋群芳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第5章投康熙所好
康熙一生极为重视农业,认为无农不稳,无农不富,而且年年都要抽出时间来亲自躬耕,还在丰泽园搞了几块实验田培植稻种,并且大力推广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可说是对农业重视到了极点。
一听胤祯说的都是些农业方面的著,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过来,他放下手中的笔,饶有兴致的说道:“这些可不是杂书,你居然能有自己的想法,看来最近也没闲着,来,给朕说说有你的想法。”
“是,皇阿玛,这些想法是儿臣偶尔得之,不妥之处,还请皇阿玛指正。”
胤祯谦虚一番之后便胸有成竹的朗声说道:“自古以来,就是民以食为天,我朝人口众多,且每年都在以三、五百万计的速度增加,而新垦之田地却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则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必成为朝廷的一大心病。
再有,土地兼并历来就是历朝历代的一大顽症,我朝目前正是处于中兴之期,土地兼并还不是很严重,但是三、五十年之后呢到时候一边是土地高度集中,一边是数量庞大的无地农民,一旦遇上天灾,后果无法想象。”
听到这个开头,康熙的神情已是肃穆起来,全神贯注的倾听着。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土地兼并到后期几乎是必然现象,历来也无有效的解决措施,而中原又无法推行减丁政策,唯一的出路便是提高土地的产量。
要提高土地的产量,种子是关键,而种子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农学人才长期不懈的研究,我朝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农学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朝的读书人只读孔孟,不辨麦黍,而农民又不识字。
现有的农学著大都是前人所著,而且都是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儿臣想,能不能仿国子监例,建农学院,专门培养农学人才。”
农学院康熙眉头一扬,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下不由暗赞,这想法不错,不失为治本之策。
见康熙脸上似有喜色,胤祯暗道有戏,继续说道,“我朝地域辽阔,气候复杂,但主要产粮区可分为南北两块,其中江南又是国家粮赋的根本之地,若是在江南建立一所农学院,招纳对农业有兴趣和有志于农学的读书人,以现有的农业著为教科书,对他们进行教育。
如此,不出数年,定可培养出大批的农学人才,对于这些人,朝廷给予一定的官身,优异者或留院为师或集中起来进行农学研究,平庸者亦可分派各县宣传、推广、指导、普及当地的农学。
另外,朝廷对在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这样双管齐下,我朝定将掀起农学热,而农业,必将在我朝达到鼎盛,为后世子孙奠定万世基业。”
“好,眼光独到,想法新颖,思维开阔,堪称大手笔。”
康熙满面潮红的脱口赞道。
胤祯可不敢大刺刺的领受这赞赏之语,忙一躬身,谦逊的道:“皇阿玛赞赏,儿臣不敢当,能入皇阿玛的法眼,也算是儿臣尽的一份孝心。”
康熙兴奋的站起身来,笑道:“十四不必谦逊,这是治国良策。”
说着他四下了望了望,见没什么好赏赐的,便拿起书桌上的一柄如意,“这如意赏你。”
胤祯欣喜的趋前几步,跪接过如意,“谢皇阿玛赏赐。”
康熙含笑问道:“这农学院你有什么设想”
“回皇阿玛,儿臣认为,初建规模不宜过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实验田,农学院进行分科,暂时先分成水稻,旱地农物,经济物,畜牧四科,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目,每个人只能选一个科目。
其次,江南是国家粮食的根本之地,首批学员应以江南各省为主,其他行省兼顾即可,第一所农学院最好建在江南,学员的吸纳也不宜操之过急,每县每年最好限额一名。
另外,对于农学院,朝廷可直接下达研究课目,学员可给予八品或九品官身,分发各县宣传、推广、指导、普及农学。对于这些官员,朝廷可以规定,必须在职五年,然后可根据考评予以升降,日后朝廷即可多出一批知农、懂农的官员。
最后,各县分派农学官员一事,可先在江南试行,若在江南见效,再行全国推广不迟。”
康熙听的不住颌首,待胤祯说完,满面含笑的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先试行再推广,不贪大,不务虚,以你这个年龄,也算难得。”
走了几步,康熙又接着着道:“写个折子呈上来吧。”
“这是儿臣写好的倡农书。”
胤祯赶紧取出写好的折子,双手递了过去,“请皇阿玛指正。”
康熙将折子放在案头,笑道:“先跪安吧,这事,朕再议议。”
待得胤祯退出后,康熙将倡农书细细看了一遍,在康熙眼里,这份倡农书稍显激进,有些地方明显存在不足,沉思良久,才开口道:“李德全,将这折子送内阁,转发六科,公开发抄,在邸报上全文刊发。
在邸报上刊发,康熙一是想堂堂正正示之以公,探探各地督抚的反应。第二个想法却是不好明说,经过半年的清洗整顿,朝廷上下凡是参与到皇子党争的大臣都惶恐不安,借这份肯定会引起争议的倡农书吸引朝廷上下的眼球,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稳人心。
什么叫一石激起千层浪倡农书在邸报上一刊登,立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轰动,农学院什么的,倒没几个人关心,但是农学院的学员一出来就授予八品官身,这就有点骇人听闻了,要知道每三年一届的科考,三甲同进士出身的也不过三百来人,外放一般也不过是从七品左右。
最根本的是天下的读书人从此又多了一条晋身之路,同时朝廷官员也将多出几千来,这意味着朝廷的开支将大幅增加。
所以倡农书在邸报上一刊出,朝野上下登时就一片沸腾,叫好的有之,谩骂的当然也不少,但更多的则是议论。
第6章都是精英
毓庆宫,詹事府少詹事颜图匆匆将这一消息禀报给皇太子胤礽,出乎他的意料,胤礽听了之后并没发火,反而嘴角微微一弯,露出一个玩味的笑容。
颜图原本在皇太子面前并不被重视,但是在去年一废太子的风波中,胤礽的亲信、党羽大多被杀,关押,流放的也不在少数,这就使的刚刚复位的胤礽身边出现了大量的空缺,身为少詹事的颜图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的机会,眼见的胤礽神请有点反常,颜图小心的说道:“太子爷,十四阿哥这时候捣鼓出这什子倡农书,会不会是别有居心”
胤礽笑道:“爷还就怕他没有别的居心,平时还真没看出,老十四居然也野心不小,有野心就好,爷现在正好要养精蓄锐,没精力赔他们玩。”
“太子爷,这话奴才怎么就没听明白呢”颜图眨巴着眼睛,一脸迷茫的问道。
“你不懂就对了,去把朱天保叫来。”
胤礽笑着转身进了书房。
没有尝到权力滋味的人,很难理解丧失权力的痛苦,被废黜的耻辱,无助,惶恐无时不萦绕在胤礽的心头,在圈禁的几个月时间里,胤礽一次又一次的反省,为什么自己面对康熙的打压毫无还手之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掌握足够的兵权,兵权,才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
哼,什么父子亲情,君臣纲常,都是狗屁,说穿了,就是一个字,权不就怕我分你的权夺你的位吗以前真是太天真了,什么恭敏诚善孝,在权利面前,屁都不是。
胤礽正自在心里发狠,朱天保面色凝重的走了进来,躬身见礼之后,便垂手肃立一旁。这朱天保字九如,是兵部侍郎朱都讷之子,东宫侍读,颇为精明,善揣摩上意,胤礽复位后对他颇为赏识,见他进来,胤礽笑道:“九如,对这倡农书,你有何看法”
朱天保肃然道:“太子爷,皇上历来重视农业,这倡农书纯为迎合,其中有致命的缺陷,想要推行,困难重重。”
“哦”胤礽一听来了精神,他身为太子,到时候,康熙肯定是要就此事询问他的,若是能够反驳,不仅可以博的康熙的好感也可顺势打击八爷党的气势,当下便道:“快说说,怎么回事。”
朱天保“太子爷请想,我大清有近两千府县,如按倡农书所设想的每个县都增加一个劝农官,层层下来,这得增加多少官员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国库而言,岂不是雪上加霜。最根本的是,学农即可出仕,谁还愿意寒窗苦读士心不稳,则国将不国。”
是有道理,胤礽缓缓的点了点头,不过这个时候,却不能将刚刚冒头的老十四一棒子打的缩回去,此时上折子弹劾,固然能博得康熙赞赏,可对自己却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对十四还是捧杀的好现在将十四高高捧起,在短期可以离间八爷党,加速八爷党的分化,长期来说,当然是捧的越高,摔的越惨,就凭十四的根基和人脉,要玩死他,还不是轻而易举。
胤礽正要发话,突然又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康熙一生最为重视农业,而且在农业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十四竟然在农业上出风头显能耐,岂不是把康熙比下去了,这让素来好面子的康熙情何以堪
“九如,找人给我夸,拼命的夸倡农书,要夸的前无古人,绝无仅有。”
东城区,铁狮子胡同东口,九贝子府。
胤禟看到邸报,顿时就楞了,老十四什么时候对农业这么关注了要说他在兵事上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这还说的过去,这倡农书真是他写的再有,在众皇子都小心翼翼的静观其变的时候,十四突然唱这么一出,他是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胤禟坐不住了,拨脚便直奔崇文门内大街的八贝勒府。
胤禟的府邸与八哥胤禩的府邸毗邻,走过去,花的时间也不长,胤禩见胤禟几匆匆的走过来,忙把他迎进了书房,屏退了下人,胤禩才笑道:“什么事,值得你脸色这么难看”
胤禟道:“八哥难道没看邸报十四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他什么爱好,脾性,我们不知道这倡农书难道你不觉的奇怪”
“这有什么奇怪的”胤禩徐徐说道:“十四一直居住在宫中,跟皇阿玛在一起的时间也多,许是受了皇阿玛的熏陶,也不一定。”
“可这么多年来,他在我们面前从来都没流露出一点有关农业方面的兴趣。”
胤禟犹自不服的说道,“再有,这时节,他搞出这般动静来,是有什么想法怎么也不跟我们通通气。”
“十四弟长大了。”
胤禩悠悠的叹道。
胤禟急道:“八哥,十四不会是见到八哥眼前失势,有了其他想法吧。”
胤禩脸色一凛,沉声道:“九弟,你忘了当初怎么说的咱们四兄弟,不管谁上位,其他三个都要倾力相助。”
“这不还没上位嘛。”
胤禟不满的嘀咕。
胤禩脸上愠怒之色一闪,但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语重心长的开解道:“咱们四兄弟,谁有能耐谁上,可不能够相互拆台,那样谁也上不了,白白便宜别人,你明白不再说了,十四又不是不能容人。”
胤禟有些泄气的道:“八哥,我不是那意思,只是我们兄弟这么多年来辛苦打拼,想起这些,我这心里就堵的慌。”
“九弟,我今儿把话给你撂在这儿。”
胤禩郑重的说道:“属于我的,我不
塞外流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悦小说网tianyuexs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